【生物】2016高考几类遗传规律试题的解题技巧
遗传规律一直是高考中的关键考点,这部分内容不仅变化多端,呈现形式也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规律中的特殊情形、遗传概率的计算以及系谱图的分析与推断等方面。这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通常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质,并且题目所包含的信息量较为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部分试题的信息较为隐蔽,这些特点使得试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同时,这些特性也使得试题具备了较高的区分度,能够充分展现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所应有的功能与特色。此类遗传规律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考验颇高,考生不仅要对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还需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以及逻辑推理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解决这类问题还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策略。以下将分别阐述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一、基因自由组合类试题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在于,在亲本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不同等位基因的组合不会相互干扰。鉴于每一对基因的遗传都严格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因此在处理基因自由组合相关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步骤:首先,将问题简化为几个单独的基因分离问题,并逐一分析;其次,将各个分析结果相乘,这种方法被称为“分解组合相乘法”。
【方法点拨】在处理基因自由组合的相关试题时,我们通常遇到两种主要题型。第一种是顺推型,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知亲本的基因型,需要推导出它们产生的配子种类以及子代在基因型或表现型上的分布。这类问题通常可以按照既定方法轻松解决。第二种是逆推型,这类题目通常会提供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信息,以及子代表现型的数量或比例,我们的任务是推断出亲本的基因型。在处理逆推型自由组合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基因分离定律对各个性状分别进行独立分析,不过,所得结果并非简单相乘的组合,而是需要综合所有分析结果,从而推断出亲本的基因型。通常的解题步骤是:首先,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对子代每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单独分析,明确其显隐性关系;接着,根据表现型的比例关系,推测出亲本的基因型;最后,将所有分析结果汇总。
二、几类“特殊”遗传规律试题
个体若携有一对等位基因(例如Aa),进行自交后,其后代将呈现两种不同的表型,其比例约为3比1。若个体携有两对等位基因(例如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将展现四种不同的表型,其比例大致为9比3比3比1。然而,这种性状的遗传法则仅在极端纯净的条件下才会显现,例如在完全显性遗传、无致死现象、单一基因仅控制单一相对性状且每一对相对性状亦仅由一对基因控制,以及基因间互不干扰的情况下。然而,若条件与上述情况有所差异,其后代便不会呈现3∶1或9∶3∶3∶1等常规比例,这类遗传现象被称作遗传规律中的“特殊”类型。以下将对其进行分类并逐一列举。
(一)9∶3∶3∶1的变式试题
在探讨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现象时,需注意,只有当每对基因各自独立地决定一对相对性状时,其后代才会呈现出9∶3∶3∶1的性状分离比例。然而,若一对基因同时决定两对相对性状,或者一对相对性状受到两对基因的共同控制或影响,那么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例将不再是9∶3∶3∶1,而是呈现出这一比例的变体形式。9∶3∶3∶1的变体包括9∶7、9∶3∶4、12∶3∶1以及9∶6∶1等多种形式。
运用“拆分法”来处理问题:通过“拆分”技巧解决9比3比3比1这类变式题目,能够让原本复杂的难题变得直观易懂。9∶3∶3∶1的变体形式均可分解为比例9∶3∶3∶1,例如9∶7可分解为9∶(3+3+1),这表明在后代中,占比9/16的是A_B_个体,占比7/16的是A_bb(3/16)、aaB_(3/16)、aabb(1/16)个体;9∶6∶1可分解为9∶(3+3)∶1,这表明占比9/16的是A_B_个体,占比6/16的是A_bb、aaB_个体,占比1/16的是aabb个体。
若已知子代的遗传性状呈现9比3比3比1的特定比例,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论:首先,这些性状是由两对互不干扰的基因所决定的;其次,父母双方各自携带两对等位基因,即AaBb型;再者,子代中存在以下几种基因组合:A_B_(占9/16)、A_bb(占3/16)、aaB_(占3/16)以及aabb(占1/16)。
(二)致死基因遗传试题
致死基因能够引发特定配子的消亡(即配子消亡),亦或致使胚胎、幼崽或成年个体死亡(即合子消亡),进而导致后代在性状分离比例上出现变化。在解题过程中,需特别关注题目中提供的此类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引发的生物个体性状分离比例的变动。
致死基因对子代性状分离比例的表现存在多种情形,这取决于亲本的基因型以及致死基因的类型。以下以两个亲本均为Aa型为例进行说明:若父本或母本一方产生的配子含有隐性基因导致配子死亡,那么子代将呈现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均表现为显性性状,不会出现性状分离;若父本或母本一方产生的配子含有显性基因导致配子死亡,子代将呈现Aa和aa两种基因型,性状分离比例为1:1;若父本和母本产生的配子含有隐性或显性基因导致配子死亡,子代将只有AA或aa基因型,均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在合子致死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AA、Aa、aa三种致死情形,这三种情形下子代显性和隐性的分离比例分别为2:1、1:1以及全部为显性。[id_1994553795]
三、遗传概率计算试题
在生物的有性繁殖过程中,常见的繁殖方式包括杂交(测交也包含在杂交的范畴之内)以及自交。在遗传学问题中,计算杂交或自交后代中特定基因型或表现型个体的出现概率是一项常见的任务。这类问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当两个亲本的概率均为1时的计算,第二种则是当两个亲本的概率不全为1(或者其中之一不为1)时的计算。针对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依据遗传学原理,通过特定方法直接得出结果;例如,在Aa与aa的杂交后代中,aa基因型的出现几率是百分之五十。然而,对于第二种情况,计算过程则显得相对繁复。
在两亲本出现概率不为1(或其中之一不为1)的情况下,计算杂交后代中特定基因型或表现型概率需分阶段操作:首先,忽略亲本概率或将其视为1,采用交叉线法、棋盘法或分解组合相乘法来计算后代特定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概率;其次,将第一步得到的结果与亲本的实际出现概率相乘,从而得到最终结果。
若亲本出现的几率并非百分之百,那么在计算自交后代几率时,其方法与杂交计算法相似,且需分两个阶段进行。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必须留意这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若两个杂交亲本的概率均非1,那么必须将这两个亲本的概率值相乘;然而,在自交的情况下,亲本概率为1的考量只能出现一次(即仅相乘一次)。这主要是因为自交时,父本与母本实际上是同一植株,例如,若父本的基因型为Aa,那么母本的基因型必然也是Aa。
当亲本中至少有一方的概率并非绝对时,对杂交与自交两种计算方法的总结如下:,,,。
计算杂交后代的概率时,若设两个亲本出现的几率分别为c和d,那么在忽略亲本出现概率或将其视为1的情况下,某一特定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出现的几率是e。实际上,该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在杂交后代中出现的几率将是e乘以c再乘以d。
计算自交后代概率时,我们需设定一个亲本出现的概率为a。然后,考虑该亲本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某一特定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其概率在忽略亲本出现概率的情况下为b,或者将亲本出现概率视为1时,其概率仍为b。因此,实际情况下,该基因型或表现型个体在自交后代中出现的概率是b乘以a。
四、遗传系谱图试题
遗传系谱图题型通过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遗传规律,这种题型信息丰富、内容隐晦、综合性极强,形式也极为多样。因此,它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定律、伴性遗传以及遗传病的种类和特征等知识,还需要具备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遗传系谱图试题经常考查的是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在运用遗传系谱图来推测遗传病的种类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需确认该遗传方式是否为Y染色体伴随遗传:若系谱图中仅男性成员患病,且这些患病男性的父辈和子嗣亦均为患者,那么这种遗传方式很可能就是Y染色体伴随遗传。一旦确认其为Y染色体伴随遗传,便无需再行推断;若非如此,则还需依照以下思路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分析家系图谱中的显著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出引发疾病的基因种类。
若系谱图中展现出“无中生有”的属性,那么该致病基因应为隐性基因,并且这种遗传方式属于隐性遗传。
若呈现“无中生有”的属性,那么导致疾病的基因类型为显性基因,并且这种遗传方式属于显性遗传。
若系谱图未展现出上述显著特点,在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时,可运用“假设法”,即先假定其属于某一特定类型,随后在假定基础上,通过系谱图来验证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若假设不成立,则表明实际情况与假设相反;然而,若假设成立,通常还需对另一种可能性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存在显性和隐性同时存在的情况。
在明确致病基因种类的基础上,需进一步确认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通常,这一步骤会运用“假设法”,即先假定基因位于某一特定染色体上,随后结合系谱图及文字资料,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运用“假设法”时,一般首先假定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为显性遗传病,便以患病男性为焦点,向上追溯至其母亲,向下观察其女儿,若母女均未患病,则可推断出控制该特征的基因并非位于X染色体上,即所谓的“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这同样意味着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至于隐性遗传病,则以患病女性为观察中心,审视其父亲和儿子的情况,若父子均未患病,则可得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亦不在X染色体上,即“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这也表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 染色体
形成受精卵时 独立性,完整性 形态结构稳定
存在形式 配子 只有成对的一个 配子 成对的一条
体细胞 成对存在 体细胞 成对存在
体细胞的生成,一部分源自父亲,另一部分则来自母亲,二者均如此。
形成配子 非等位基因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运用方法:类比推理法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分离规律的内涵在于,杂合细胞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各自保持一定独立性;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以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这些等位基因会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各自分开,各自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这样,它们便独立地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的非等位基因在分离或配对时彼此独立,不会相互影响。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各自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可以自由地组合。
第三节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现象中,控制遗传的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因此它们总是与个体的性别紧密相连。
一.人类红绿色盲症(道尔顿症) 伴X隐形遗传
伴X隐性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交叉遗传(男→Xb→女→Xb→男)
③.隔代遗传(1.3代患病,2代正常)

④.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
类型:果蝇白眼,血友病,红绿色盲
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显性遗传
伴X显性遗传特点: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代代遗传,连续遗传
③: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
类型:钟摆型眼球震颤、抗维生素D佝偻病
三.伴Y染色体遗传
特点:
①:全是男性患者
②:父传子,子传孙
类型:外耳道多毛症
四.家系图
特注:
色盲男孩:后代中色盲的男孩
男孩色盲:男孩中找色盲
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形
隐性遗传看女病
父子患病为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显性遗传看女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
.伴性遗传——判断
先判断显隐性:双亲正常子女有病就叫:无中生有是隐性,
双亲有病子女正常就叫:有中生无是显性。
先排除Y染色体遗传:不管显隐性,
Y染色体遗传的特征都是:传男不传女
然后用排除法判断基因的位置(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
在男性患者的情况下,需从表面现象入手分析:若其女儿健康无恙(因为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传递给女儿),则可排除X染色体遗传的可能性;这种情况被称为“父患女不患”,且通常表现为显性遗传。
若他的母亲身体健康(因儿子的X染色体源自母亲),则可排除X染色体的遗传问题,这种情况被称为“子病母不病”,且属于常显遗传。
在考虑女性患者时需注意隐性的因素:若她的儿子发育正常(因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则可排除X染色体的遗传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母病子不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若她的父亲健康(考虑到女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则可排除X染色体的遗传可能性,这种情况被称为“女病父不病”,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隐性遗传表现为无中生有,而显性遗传则是有中生无;Y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只传递给男性,不传递给女性;“父病女不病”这一现象属于常显遗传;“子病母不病”同样属于常显遗传;“母病子不病”则表现为常隐遗传;“女病父不病”亦是常隐遗传。
①人类遗传病判断口诀
(1)肯定判断:
隐性遗传现象不易察觉,女儿患病情况较为常见,隐性遗传疾病在女性中较为多见,若父子双方均患病,则可能为伴性遗传(Χ)。
从无中生有中显现出显性特征;女儿健康无恙乃常态之显,显性遗传需关注男性疾病,若母女均患病则属伴性遗传(Χ)。
(2)基本判断:
连续遗传,后代发病率高,患者中男女发病率相同---常显
隔代遗传,后代发病率低,患者中男女发病率相同---常隐
连续交叉遗传, 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伴Χ显性遗传
隔代交叉遗传, 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伴Χ隐性遗传
②性别类型:
XY型中,XX代表雌性,XY代表雄性;在大多数高等生物中,包括人类、动物以及高等植物。
ZW型:ZZ雄性 ZW雌性————鸟类、蚕、蛾蝶类
③判断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人的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长度和形状上略有差异,却存在同源区域(Ⅱ)和非同源区域(Ⅰ、Ⅲ)。在这两个同源区域中,X和Y染色体都携带相应的基因。因此,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可划分为四种:XBYB、XBYb、XbYB、XbYb。这种遗传模式与常染色体遗传有所不同,因为Y染色体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至于伴X染色体遗传,其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Ⅰ非同源区域。例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和血友病就属于此类遗传。其遗传特征表现为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并且呈现交叉遗传的特点。Y染色体遗传模式下的等位基因,具体位于Y染色体的Ⅲ非同源区,例如人类的外耳道多毛症便是其一。该基因型可分为XYB和XYb两种,其遗传规律表现为:仅男性后代会受到影响,女性则不会,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安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wexqp.cn/zshi/202508-372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安淇号的签约作者“admin”
本文概览:【生物】2016高考几类遗传规律试题的解题技巧遗传规律历来都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内容,该部分考查内容多变、形式多样,其中主要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规律中的“特殊.....
文章不错《2016高考生物遗传规律试题解题技巧,你掌握了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