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一个人失去自理能力,整个家庭就会陷入困境,照顾高龄老人是养老服务的必要环节,也是目前很多人担忧的养老问题。高龄老人照护中存在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今年北京市的会议期间,不少政协委员表达了各自的想法和看法。
北京市市长殷勇在北京两会上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谈到,2024年北京市完善了养老服务体系,针对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服务保障措施覆盖了超过八十万人。
许艳丽作为北京市政协常委,同时也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的负责人,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养老议题,今年则将重点放在养老照护上。她指出,北京市对于“老老人”居家养老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培养专业人才、拓宽服务渠道以及提供保障激励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护理员队伍的建设还无法充分满足“老老人”不断增长的复杂护理需求。
2024年9月30日北京市民政局公布的信息表明,北京市年满八十岁的“高龄老人”数量达到69.8万,未满八十岁但存在失能或失智状况的老年人数为15.7万,需要提供照护的老年群体总数超过85万。许艳丽发现,许多高龄老人身体状况不佳,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病症,或者生活无法自理,或者部分丧失自理能力,还可能伴有智力问题,他们的照护要求既复杂又特殊,这就要求看护人员具备更强的专业技能。
不过,北京目前有资质工作的养老看护人员大概是一万八千左右。为了应对不断上升的需要,许艳丽提议,能够参考长三角区域促进养老服务联合发展的做法,促使京津冀三个地方利用自己的长处,比如发放专门补助和提供住房支持等办法,把河北、天津等地的服务人员招来北京服务。此外,应当由相关机构对提供家庭护理服务的人员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健全培训机制和保障措施;应当增加家庭护理服务人员的种类,提高护理人员的收入水平。
养老护理领域的从业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自首都以外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然而,如今参加养老护理资格认证考核的报名费用不低,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测试环节也颇具挑战性,导致一些具备扎实实践技能的人士因而无缘成为养老护理工作者。北京市政协委员郭艺指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考核体系尚需改进,提议放宽初级护理证报考的财政支持,适当调整参与培训与考核的年龄门槛,着力提升实际操作水平,在增强养老护理人员具体护理本领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职业道德,为提升服务品质奠定稳固基础。
乔东亮,北京市政协委员兼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指出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养老服务领域专业人才时存在困境,具体表现为招生困难,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以及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养老事业进步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需迅速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改进以家庭照料为根本、社区服务为辅助、专业机构为后盾、医疗保健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着重加强针对失能老年群体的基础性养老服务。
建议允许具备条件的地方尝试在职业学校推行养老服务领域的公费教育项目,项目完成后参与者可进入市场或社会就业,乔东亮对此表示,这是一个积极的政策动向。

培养出足够多的养老服务领域专业人才,北京养老服务产业的高质量进步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也获得了更可靠的支撑。乔东亮提出,需要有关部门推动北京养老服务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招生就业体系进行更深入的变革,将公费招生的地域扩大到京津冀区域,同时深化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让公费学习的养老服务领域学生能够拥有更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提升这类专业的成长空间,增强其社会号召力,培育更多具备高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养老照护领域专才,以此应对北京市养老产业对顶尖人才的需求,乔东亮这样表示。
据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体制研究室主任王喆分析,人工智能有助于完善养老照护服务供给的缺失环节。
王喆于2024年前往北京多家社区养老服务点进行考察,发现能够应对日常照护难题的物品不多,诸如在床边提供帮助的工具、处理排泄问题的装置、协助身体翻转的器械、实现自动清洁的设施、能烹饪食物的机械以及负责喂食的机器等。
今年北京两会期间,王喆就“利用北京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增强为老服务效能”这一议题,提出要全面调查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的具体状况,整理出需求清单,以此推动科技产品为老年人提供帮助。此外,他建议开发配备先进人工智能的养老辅助工具,建立智能养老信息系统,以此应对老年人照护资源短缺的难题。
2025年,北京将持续提升社会安全网建设,改进养老照护体系。在老年人口密集的地方,将增设五十家养老照护机构,调整改善助餐点的分布,完成六百部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工程,增设两千个家庭养老床位,建立二百个乡村邻里互助照护站,推动各行各业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
余立新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也是医养康(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她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已经十多年了。最近一年,她走访了许多养老机构,认真考虑如何让年纪大并且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获得必要的照顾。她提出,应该利用街道上的养老服务中心来促进社区内的医疗和养老服务结合,同时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提升,还要为那些在家照顾老人的家庭提供帮助。
12月14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照护项目决赛,参赛者进行养老护理技能比拼。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余冰玥摄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安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wexqp.cn/zshi/202510-781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安淇号的签约作者“admin”
本文概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老老人”照护是养老服务的刚需,也是当下许多人的养老焦虑之所在。“老老人”照护面临怎样的难题、如何破解?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
文章不错《老老人照护难题待解?北京市两会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