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pptx分享,含物质变化与性质要点

这份《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pptx》资料系会员提供,支持网络浏览功能,若需获取完整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pptx(38页珍藏版)》,建议前往知学平台进行检索。

一种现象属于物理转变,若其过程中未产生新成分。另一种现象属于化学转变,当其进程中会形成新成分。这两种转变类型往往在同一个事件中相继出现。当一个物质经历化学转变时,物理转变也几乎必然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存在化学变化。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发生转变;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伴随化学变化。物质的三种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在物理变化时仅体现为三种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在物理转变过程中,仅表现为分子距离的改变,其分子构造并未改动;当物质经历化学过程时,分子内部结构会发生改变。

分子间的距离会变动,但分子自身保持不变;当物质经历化学反应,分子会被打破,分子自身也会改变。化学变化的主要标志是,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物质具有多种特征,这些特征在描述时经常出现“能够”“具有”等表述方式,具体特征包含物理层面和化学层面,物理特征涵盖色彩形态、气息味道、熔化温度、汽化温度、抗压程度、堆积情况、融入能力,化学特征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转变时显露出来的特性。化学特性包含还原能力、氧化能力、酸度,以及经由化学反应所体现的特质。化学特性还包括碱度、易燃性、耐热性。碱度、易燃性、耐热性。这些物质属性与原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量对化学性质影响极大。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量密切相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化学性质。物质可以分成不同类型,主要包含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包括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以及稀有气体,化合物则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含氧化物、酸、碱和盐,其中氧化物有酸性、碱性和其他类型,有机物例如酒精C2H5OH,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组合而成,像空气、溶液(包括盐酸、澄清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如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以及合金(生铁、钢),特别要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形成的是混合物,而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混合物也属于混合类型。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不受构成元素种类的限制,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不受构成元素种类的限制。也就是说,仅由一种元素构成的物质,既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而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纯净物:仅由单一物质构成。比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属于纯净物。冰和水混合后属于纯净物。冰与水混合后属于纯净物。以“某某化某某”或“某某酸某某”命名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是化合物类型。纯净物中包含单质,单质仅由一种元素构成,例如铁、液态氧气、氢气、水银。纯净物还包含化合物,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构成,以“某某化某某”或“某某酸某某”命名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碳元素化合物碳基物质:含碳化学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不含碳成分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成分的化合物属于无机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a.酸性氧化物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SO2、SO3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它们与水反应能生成等价态的含氧酸。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碱性氧化物是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类型。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铜都属于碱性氧化物。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能够迅速溶解于水中并与之反应形成对应的碱,而其余碱性氧化物则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CaO+H2O=Ca(O

H2O与2BaO反应生成Ca(OH)2Na2O,Ca(OH)2Na2O与H2O反应生成2NaOH,K2O与H2O反应生成2KOH。需要留意的是,CO和H2O既不属于酸性氧化物,也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它们属于不成盐氧化物。酸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性溶液的pH小于七,其命名通常以“酸”字结尾,化学式中的首元素常为空白,酸由氢元素和酸根离子构成,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性条件下会呈现红色,而无色酚酞试液在酸性环境中不会发生颜色变化,依据酸的构成成分,通常有两种分类方式,酸的电离方程式表现为酸n分解为酸根离子n和氢离子n,a.依据酸分子能电离出的氢离子数量,分为一类酸(如HCl、HNO3),二类酸(包括H2SO4、H2S、H2CO3),三类酸(例如H3PO4),b.根据酸分子内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化合物

H2SO4、HNO3、H3PO4的名称为:含氧酸,属于无氧酸的是HCl、H2S,它们的名称为:氢某酸,鉴定酸的方法有: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若变红色,则为酸溶液;加入活泼金属如Mg、Fe、Zn,若有氢气产生,则属于酸,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多由金属成分和氢氧根成分组成,溶碱包含五种,分别是钾、钙、钠、钡、氨,具体为KOH、Ca(OH)2、NaOH、Ba(OH)2以及氨水,这些溶碱的液体形态都是无色的,而有些碱呈现颜色且不溶于水,例如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3,以及蓝色的氢氧化铜Cu(OH)2,除此之外,其他固态的碱都是白色的。碱的别称常为“氢氧化某”,其化学表达式的末尾会带有“OH”。能溶解于水的碱,其溶液的pH值要高,当紫色石蕊试液接触到这类溶液时会变成蓝色,而无色酚酞试液遇到它们则会显现红色,这是用来判定碱性的一种方法。

可溶性碱溶液,用于检测氢氧根离子,采用以下两种方式,首先,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再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为红色,则可判定为碱性物质,其次,向溶液中加入铁盐溶液,若有红褐色沉淀析出,或者加入铜盐溶液,若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样可以确认该物质属于碱类,盐类物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第一种分类方法:a.正盐是酸碱完全中和后的生成物,其中不含可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比如NaCl、Na2SKNO3,无氧酸形成的正盐命名方式为“某化某”,例如Na2S、MgCl2、FeS,含氧酸形成的正盐命名方式为“某酸某”,例如KNO3、BaSO4、Na2CO3,b.酸式盐是多元酸中部分氢被金属取代后形成的物质,位于正盐和酸之间,例如NaHCO3、Ca(HCO3)2、NaH2PO4,常见的酸式盐含有多种酸根,c.碱式盐的化学式内部包含“OH”,例如Cu2(OH)

初中化学物质变化性质知识点总结_初中化学知识详细总结_初中化学物质分类知识点总结

碱式碳酸铜第二种分类方式:依据盐中相同离子成分命名,含碳酸根离子的盐归类为碳酸盐,碳酸盐,含硫酸根离子的盐归类为硫酸盐,硫酸盐,含硝酸根离子的盐归类为硝酸盐,硝酸盐,含铁离子的盐归类为铁盐,铁盐,等等。根据溶解性规律,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能溶解,碱类溶解有五种,钡盐钾盐钙盐氨盐不溶,氯化物中只有氯化银不溶,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不溶,碳酸盐中只有含钾钠铵的能溶,这些规则的具体解释如下,含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可溶的碱有五种,包括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类都不溶于水,含氯离子的化合物只有氯化银不溶于水,其他含氯的都能溶解,含硫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只有硫酸钡不溶于水,其他含硫酸根的都能溶解,含碳酸根离子的物质只有含钾钠铵根的能溶,其他含碳酸根的不溶

溶解于水,其余物质不溶,形成沉淀物,其中AgCl和BaSO4在稀硝酸中不溶,Fe(OH)3呈现红褐色,Cu(OH)2呈现蓝色,其他沉淀均为白色,包括Fe(OH)2,常见沉淀有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CO3,在推断题中,向沉淀物加入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溶解,则其中必定含有AgCl或BaSO4,如果沉淀完全溶解,则其中必定不含有AgCl或BaSO4,如果沉淀部分溶解,则其中必定含有AgCl或BaSO4中的一种,并且还有另一种能被稀硝酸溶解的沉淀。(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化学式(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化学式元素是指一类原子,这些原子的核心带电粒子数量相同,也就是它们的质子数量一致

确定元素种类依据原子中心带电粒子数量,即原子核内质子数量。多数元素符号代表该元素,或该元素单个原子,或该元素形成的纯物质,但HNOCl等符号不代表纯物质,它们对应的纯物质形式是H2N2O2Cl2。在地壳成分中,按质量占比从高到低排列,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依次为氧氧,硅硅,铝铝,铁铁。铝在地壳各种金属成分里数量最为丰富。化学领域的基本规则是:一个特定分子通常由某种原子形成,而一种特定物质则可能由某个元素构成,或者由某种分子构成,金属单质和惰性气体的情况则是由相应原子直接组成。比如,水是由氢和氧这两种元素构成的,同时水也可以看作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元素和物质属于宏观范畴仅指种类不涉及数量不能表述为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相同元素,例如氢原子和氦原子,一氧化碳分子和硅原子,二氧化硫分子和硫原子,氢氧根离子和氟原子,分子是维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单位。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分子,比如一个水分子包含两个氢元素和一种氧元素组成基本单元:元素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需要说明的是元素并非构成所有物质的终极粒子。)元素的内部结构:元素由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电子以及位于中心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内部则包含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性粒子。在那些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里:原子中心的正电荷数量等于核心内的基本带正电粒子的数量,同时等于外部环绕的基本带负电粒子的数量务必留意:原子并非物质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它只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可再分的粒子;常见的氢原子核心里仅仅

氢原子核仅含质子,不含中子。分子与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能分解成更微小的原子,而原子则无法再分解。物质经历物理变化时,仅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分子本身并未改变;物质进行化学变化时,分子会被破坏,分子自身也发生了变化。任何化学反应开展过程中,起始阶段与进行到最终阶段,所涉及到的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量以及原子质量均不会发生变化。原子集团由多种元素原子组合而成,在化学变化里常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反应,典型原子集团包括硫酸根,碳酸根,硝酸根,氢氧根,高锰酸根,锰酸根,氯酸根,磷酸根,碳酸氢根,硫酸氢根,磷酸氢根,磷酸二氢根,其中碳酸氢根,硫酸氢根,磷酸氢根,磷酸二氢根是特定名称的原子团

原子团是化合物内部的组成部分,无法脱离其他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含有原子团的物质至少由三种元素构成,而仅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包含原子团,也不包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时能够分解成更细微的粒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被称为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则称为阴离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在中性状态下带电量为零离子符号书写时电荷数标于右上角数值与化合价相等阳离子包括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铵根离子亚铁离子铁离子钙离子阴离子包括氢氧根离子硫离子硫离子氟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高锰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亚锰酸根离子次氯酸根离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能量由低到高的原则

电子层从内向外依次填充,最内层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和第三层能容纳八个电子。记住填充顺序:先填满第一层,再填第二层,最后填第三层。元素周期表前十八种元素依次是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数值为十二,原子量是比率,基准为一单位,原子量数值等于质子数量加上中子数量,第四点,液体混合物,液体混合物:一种或多种物质均匀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构成均匀且稳定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包含溶质和溶剂成分溶液中的化学变化,通常由溶解于其中的成分引发,溶解于溶液的物质称作溶质,溶质可以是气态形态,也可以是液态形态,或者是固态形态,而那些未能溶解的成分则不属于溶质范畴

溶液中的一部分,不能看作是溶质。比如,在20度时,将50克食盐加入100克水中,未溶解的24克食盐既非溶质,也不属于溶液的构成部分。所谓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剂通常是液体形态,若未特别指明溶液的溶剂,则默认其为水。一种溶液,当温度固定,溶剂量确定,其中某种溶质无法继续溶解时,这种状态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溶剂挥发导致晶体形成,留下的溶液必定是饱和状态,饱和溶液:在特定温度和固定溶剂量下,还能溶解更多该种物质的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未必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未必是稀溶液,溶液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一般情况下,向饱和溶液中添加溶剂或者升高溶液的温度,能够使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向不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或者降低溶液的温度,以及蒸发溶剂,能够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固态物质在特定温度下,于100克溶剂中溶解的最大质量,即为该物质的溶解度,当溶液达到饱和情形时测量得到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安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wexqp.cn/zshi/202510-7927.html

(17)
admin的头像admin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admin的头像
    admin 2025年10月09日

    我是安淇号的签约作者“admin”

  • admin
    admin 2025年10月09日

    本文概览: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 admin
    用户100908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不错《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pptx分享,含物质变化与性质要点》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安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